
从球星贝克汉姆到歌手蕾哈娜,都为之倾倒。
蜜雪冰城凭借高性价比成为餐饮界的顶流,在全球开设超过4.6万家门店,有自己的IP雪王,还开办了音乐节。
胖东来“服务好、商品质量好”的声名远扬,来感受它风采的人,在店外排起了长队,部分假期甚至需要排2个小时才能进店,这个暑假,更是门庭若市。
这几家企业声势如此浩大,但很少有人记得,这几家企业的创始人,没有令人羡慕的背景,甚至学历都不高。
他们身上属于豫商的底色,让他们度过创业路上的艰难险阻,创造出今天的辉煌。
曾经出身草莽,如今扶摇直上。
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
前段时间,据福布斯实时富豪榜相关消息,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,成为河南新首富。
和许多河南企业家一样,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人生开局,算不上多好。
他出生在河南新乡,他的父母靠录像带租赁、钟表维修等小生意维生,王宁在课余时间经常帮父母看店,父母进货时,他就在旁边帮忙。
每次家庭会议,大家谈论的都是“生意经”。
在这样的家庭长大,王宁耳濡目染了许多商业社会的规则,养成了做生意的头脑。
就趁着上大学前的那段时间,创办了一个足球暑期班。
虽然没有训练场地、没有教学经验、没有办公室,但他觉得这一切都不是问题,他印了许多传单,到小学门口派发。
家长们觉得让孩子们踢足球总比在家打游戏强,孩子们也都向往奔驰在绿茵场上的感觉,于是王宁很快招到了几十个学员,赚到了第一桶金。
2005年,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的王宁,考入河南郑州的一所三本院校,就读广告学专业。
学校里经常有很多活动,王宁把活动的过程拍成mv,并且刻录成光盘,没想到许多同学都对这件事感兴趣,纷纷找他刻录光盘。
王宁觉得这是个商机,于是创立了“Days Studio”社团工作室,帮新生们记录校园的生活。
他们制作的1000张光盘很快卖完了,那一届50%的新生都成了他的客户。
但很快,视频网站兴起,有同学把王宁他们制作的视频传到网站上,没人再花钱买光盘了。
虽说这次创业经历以失败告终,但王宁从中收获许多。
2008年初,还是大学生的王宁,发现了格子街这种新兴的零售模式(在人流量大的地方,放置标准尺寸的格子柜,有需求的人可以租用格子寄卖自己的物品)。
格子街利润空间不大,却能够为王宁和他的团队持续带来收益,但很快,模仿者大量兴起,学校周边一下子出现十几家格子店,竞争一下子激烈起来。
于是,王宁决定和他的团队选择了退出。
2009年,22岁的王宁毕业后开始了北漂生活,他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,曾经提出自己的商业想法,却遭到了老板的嘲笑。
随后,他进入一家门户网站,工作了两个月,就对螺丝钉一样的工作内容感到厌倦,创业的火,依然在他心中燃烧。
有了格子街的创业经验,王宁看好零售这个方向,他经过考察发现,中国零售市场非常缺少创意商品或者说潮流杂货这个品类。
他认准了这个方向,把之前创业积累的所有资金都投入了进去。
2010年,王宁23岁,第一家泡泡玛特在北京中关村一家商场的地下一层开业,店铺延续了格子街的模式,但改成自主选品,货架上陈列的是各种潮流产品,让人觉得眼花缭乱。
这是王宁觉得自己离成功最近的一次。
理想很丰满,但现实很骨感,泡泡玛特开业半年就亏损30多万,他和几个员工不得不窝在仓库里办公。
因为赚不到钱,初创成员的工资只有每月2000,仅靠“为爱发电”不可能长久,店长连招呼都不打,就带着六个店员一起辞职。
王宁不愿意就此放弃,不仅要亲自卖货,还得负责售后和物流,甚至还学会了贴瓷砖和抹泥灰,自己动手装修店面。
熬过了痛苦的初创期,泡泡玛特的业务逐渐稳定,但很快迎来了瓶颈,王宁也在思考转型的事。
2015年,王宁在国外发现了一款名叫“Sonny Angel”的玩偶摆件,那是一种只有8厘米左右的摆件,有几百个款式,深受日本年轻人追捧。
王宁发现,Sonny Angel切中了年轻人收藏不同款式玩具的心理,就像我们小时候集邮一样,总想把所有款式都集齐。
在国外考察的时候,王宁还被一种叫“福袋”的商品深深吸引。
每个福袋的外型都一样,里边的商品却是天差地别。
这两种东西深深地启发了王宁,他想,自己能不能把这两种模式用在泡泡玛特上?
从此,靠着“潮玩ip+盲盒”,王宁和泡泡玛特沿着一条鲜有人走的道路一路狂奔。
在泡泡玛特敲钟上市时,33岁的王宁说:“公司用了九年时间,从一个人到上千人,从一家店到一百家店,从一个城市到几十个城市,从月销售几万到几千万……上市不是故事的结尾,而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。”
张红超,和他的蜜雪冰城
同样从河南走向世界的蜜雪冰城,呈现出跟火到一娃难求的LABUBU不同的商业境况——街头巷尾,触手可及。
蜜雪冰城始终保持接地气的路线,大家花几块钱就能拥有一杯“快乐水”,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,没涨过几次价。
这背后,和创始人张红超的气质是分不开的。
1978年,张红超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农村,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,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。
初中的时候,他就一边上学一边做服务员补贴家用,因家里困难被迫辍学后做过养兔子、养鹌鹑、种中药等活计维生,但都只能填饱肚子。
后来,他靠自学考上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成人教育,即将毕业时,他有了创业的想法。
他发现,在自己老家商丘很流行的刨冰(把冰刨成雪花状,淋上糖浆,加上葡萄干等小料和水果),在郑州却没能见到。
稀缺就意味着还没被开发的需求,他觉得这是一个商机。
1997年,19岁的张红超回到了商丘,在商丘的“刨冰一条街”从头吃到尾,暗中学习那些店家的制作手法、配料细节,自己在家把刨冰复刻出来。
于是,他踏上了开往郑州的火车,他的奶奶拿出压箱底的3000块钱帮助他创业,因为怕小偷对孙子下手,奶奶还把钱缝在他的内裤上。
不久之后,在郑州东郊,张红超和他的刨冰摊“闪亮登场”,摊子上写着“寒流刨冰”四个字,下边还有一行小字“郑州第一家”。
“寒流刨冰”的冰柜是张红超淘来的二手货,刨冰机是他自己制作的,糖浆和水果都是他自己熬、自己切的,他一个人忙里忙外,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。
店里没有空调,他经常热得大汗淋漓,日后,回忆起这段时光,他说道:“夏天一天出的汗都得有十斤。”
因为不戴手套处理冰块,张红超的指关节落下了病根,现在看起来还有些肿。
有一天下午,张红超在骑着自行车运送冰块的路上摔倒了,三块冰至少150斤,但1米78的张红超只有110斤,根本扶不起来车。
他只能躲开车流,把冰块卸下来,把车扶起来,再把冰块装回去,折腾完了之后,冰已经化了三分之一,他也已经浑身湿透。
虽说苦,但张红超一个月能赚一千多块钱,有了生活的奔头。
天不遂人愿,没过多久,他的创业道路就迎来了坎坷,创业第一年,由于拆迁、修路等原因,他开了三次店,也关了三次店。
之后他尝试过一些其他生意,最后都以失败告终。
1999年,21岁的他回到郑州,重新出发,开办了“蜜雪冰城”,把刨冰升级成了盘子装的雪花冰,还增加了香蕉船、冰激凌等单品。
做招牌的店把“蜜”字做成了“密”,为了补偿张红超,店家给张红超便宜了200元,张红超也就将错就错,用了这个招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