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的快乐,正在一步步减少。旅游经济的真相在于:我们既要留住大海的野性,也要学会接受不完美。8月12日,山东日照万宝赶海园被曝工作人员向海滩抛撒人工饲养蛤蜊。园方回应称因野生蛤蜊数量不足,基本上赶海园都是撒人工饲养蛤蜊。

该赶海园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投蛤蜊是考虑到现在的水温还不是很高,海滩附近的蛤蜊较少,这几天客流量较大,蛤蜊已经被游客挖得差不多了,为保障游客体验才选择人工投喂。
记者联系到了万宝赶海园一工作人员,他表示,野生哈喇少游客多,捡不到的话大家就不愿意赶海。这场“人工赶海”的场景,撕开了旅游经济中“体验感”与“真实性”的矛盾,也折射出小众旅游目的地面对流量冲击时的生存焦虑。
万宝赶海园的“人工撒蛤蜊”并非偶然。景区工作人员坦言:“野生蛤蜊越来越少,游客多了,挖不到东西就会抱怨,甚至影响口碑。”这一现实困境背后,是日照旅游格局的深刻变化。
过去,万宝赶海园以“原生态”为卖点:5000米长的原生态海岸线、370万平方米的滩涂,曾是亲子家庭“挖螃蟹、捡蛤蜊”的宝藏地。但近年来,随着日照海滨森林公园、万平口等景区商业化程度提升,万宝赶海园凭借“人少景美”的标签吸引了大批追求“小众体验”的游客。然而,游客量的激增与海洋资源退化的矛盾日益尖锐——野生贝类生长周期长,而每日数千名游客的“扫荡式”赶海,让滩涂逐渐“颗粒无收”。
“撒蛤蜊”本质上是景区对“体验经济”的妥协。工作人员提到,撒下的蛤蜊虽为人工养殖,但仍需埋入沙中,游客需用工具挖掘,保留了“赶海”的仪式感。这种“半真半假”的互动,既避免了游客“空手而归”的失望,又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,堪称一场被流量倒逼的生存实验。